导语
“腕带”犹如患者在医院的“身份证”,应随身正确佩戴。患者佩戴腕带不是形式,是关系到患者安全的大事,护士眼中所见是腕带,心中所念是患者安全。
患儿入院后,由办公班把患者腕带填写齐全后为其佩戴上,由于当时办公班护士同时接待五名新入患者,且环境有些嘈杂,办公班护士直接询问家属“宝宝是否叫什么什么名字吗”,家属随即说到是的,第二天责任护士为患者做治疗时,发现腕带竟然佩戴错了。
护士长上午查房时,发现有一位昨日新入院的患儿腕带被扯断,放置在桌子上。随即询问家属,家属告知,宝宝是易过敏体质,昨天护士为期佩戴过腕带后,大约过了半个小时,患者手腕处就密密麻麻出了不少皮疹,家属未向护士反应此情况,也感觉佩戴腕带也无什么作用,就自行把患者腕带给扯下来了。
在临床工作中,部分医护人员和患者对腕带重要性认识不足,忽视腕带的作用,腕带佩戴率不高。而儿科腕带佩戴是一大难题,戴在手腕上孩子会啃吃、有些孩子皮肤容易过敏、出现张冠李戴等原因,导致腕带佩戴率下降,这很有可能形象到我们诊疗护理工作安全。
患者原因
患儿年纪小、好动易拉扯、出汗多、皮肤娇嫩因素导致皮肤过敏。患儿家属依从性差,认为佩戴腕带没有用处,比较累赘。
医护人员原因
护士自身缺乏腕带规范佩戴的意识,患者入院时腕带重要性宣教不到位,患者缺乏腕带重要性相关知识,随意放置腕带,不配合佩戴。在护理操作中,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,未使用腕带确认患者身份,其他临床辅助科室未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。腕带脱落,护理人员未及时为患者补办新腕带。
管理原因
病区没有腕带的宣传标识。护士长发现患者未按要求佩戴腕带时没有及时纠正,忽略了科室护士对患者佩戴腕带重要性的健康宣教。没有规范佩戴腕带的标准,没有制定出有效解决腕带佩戴率的应对措施。
陪护原因
陪护人员缺乏腕带重要性相关知识,未按规范流程为患者佩戴腕带,随意放置,导致丢失。
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方式之一,正确、规范佩戴腕带有效帮助医务人员识别患者身份,严格执行查对制度,特别是手术、昏迷、精神疾病、意识障碍、无自主能力、老年痴呆、新生儿、婴儿等人群,保证各项诊疗和护理操作正确执行,保障患者医疗安全,降低医疗风险,避免医疗纠纷。
保障患者标识准确,通过扫描患者手腕带二维码就可获取患者准无额身份信息,减少护士工作量。
管理者
重视腕带的实用性,选用防过敏环保材质,透气舒适,腕带为一次性使用,采用打印方式打印腕带,设计患者腕带信息二维码,将腕带作为患者住院期间的“身份证”。
规范科室腕带管理流程,制定符合本科室具体情况的腕带佩戴规范标准和流程,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培训和学习,加强腕带重要性的观念。
科室不定期督查腕带佩戴情况,腕带宣教资料多样化,进行多途径的宣传。帮助轮流照顾患者的家属更好的理解佩戴腕带的目的和重要性,警醒家属规范的为患者佩戴腕带,更好的配合护理工作。
护理人员
患儿入院时,床位护士应重点向家长宣教使用腕带的重要性,告知家长腕带可以正确、快速地识别患儿的信息,减少医疗和护理差错的发生,是保证各项治疗和护理的基础。告知家长不能自己取下腕带,如果患儿出现皮肤过敏、或者不慎脱落,及时告知护士,重新佩戴。对于经常发生脱落或者自行取下的家长,应重点宣教、关注。
护士在执行各项护理时,严格执行查对制度,必须请患者出示腕带,认真核对腕带信息,让患者从自身意识到腕带佩戴的重要性,患者本着对自己负责的心态,也会主动配合,认真佩戴腕带,防止产生错误。
每天交接班时,责任护士认真查看腕带佩戴情况,及时更换脱落、破损的腕带。如有发现部分患者经常未认真佩戴腕带,重点查看和宣教,并及时补上。
小腕带,大作用。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工具,不仅能快捷识别患者身份减少护士的工作量,而且还能降低医疗风险有效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。医务人员提高腕带重要性的认识,认真落实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,转变患者或家属对腕带的认识,从“让我佩戴”转变为“我要佩戴”,提高患者腕带的佩戴率,使其成为患者安全的又一道屏障。
参考文献
[1] 王俊.病人标识腕带的使用体会[J].现代护理杂志,2008,36(5):154-155.
[2]戴艳萍.患者标识腕带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管理[J].解放军护理杂志,2009,26(1A):62-63.
[3]胡竹芳.患者标识腕带在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[J].江西医药杂志,2010,45(9):951.
来源:儿科护理整理自护理管理、医护笔记、丁香护理